妇科病因
妇科疾病主要分为:妇科炎症、人工流产、性病、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妇科整形、妇科肿瘤等7大类别。每个类别又有多个小病种:
妇科炎症: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
人工流产:无痛人流、可视人流、微创人流、药物流产等;
性病包括: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淋病、艾滋病等;
月经不调:卵巢疾病、内分泌疾病、妇科炎症以及其他原因等;
不孕不育:宫颈性不孕、内分泌性不孕、子宫性不孕、输卵管性不孕等;
妇科整形:阴唇整形、丰胸美乳、处女膜修复、阴道紧缩术、外阴白斑、盆底功能障碍等;
妇科肿瘤:子宫肌瘤、宫颈囊肿、卵巢肿瘤、宫颈癌等。
部位分类
①阴道疾病;
②子宫疾病;
③卵巢疾病;
④输卵管疾病;
⑤盆腔疾病;
⑥外阴疾病。
检查
1.外阴
检查目的:外阴的皮肤是否光滑,颜色是否正常,有没有溃疡、皮炎、赘生物及色素减退等现象。正常外阴:阴毛呈尖端向下,三角形分布,大阴唇色素沉着,小阴唇微红,阴蒂长度<2.5cm,尿道口周围黏膜淡粉色。随后用窥镜作进一步检查阴道和宫颈。
2.阴道
检查目的:查看阴道黏膜表面是否光滑,质地是否正常,有无出血点,阴道分泌物的性状及气味是否正常。正常阴道:阴道壁黏膜色泽淡粉,有皱襞,无溃疡、赘生物、囊肿、先天畸形,分泌物呈蛋清样或白色糊状,无腥臭味,量少,但在排卵期及妊娠期增多。如果要检查白带,医生会在此时取标本。
3.宫颈
检查目的:观察宫颈上有没有肿物、溃疡、糜烂、息肉,宫颈大小是否正常,表面是否光滑,质地是否过硬,有无子宫脱垂。正常宫颈:周边隆起,中间有孔。未产妇呈圆形,已产妇呈“一”字形,质韧,肉红色,表面光滑。如果要做宫颈防癌涂片检查,医生会在此时采取标本。
4.子宫及附件
检查目的:了解子宫底的位置,是否活动、质地如何,如果子宫增大、过硬、表面不光滑都属于不正常现象,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正常子宫:呈倒梨形,长5~6cm,宽4~5cm,厚3~4cm,多数呈前倾前屈位,质地中等硬度,活动度好。卵巢及输卵管合称“附件”,可活动,摸到后略有酸胀感。正常输卵管不能触及。
医生取出窥具,戴上一副很薄的橡胶手套,涂上凡士林,慢慢将一或两个手指伸入阴道,另一只手放在下腹部用力往下压,这是在做子宫和附件的检查。当手指触摸到子宫底时你会感到疼痛,但时间不长,大约1分钟左右。5.白带检查
将阴道分泌物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按阴道杆菌、白细胞(WBC)及杂菌的多少来判定阴道清洁度,共分4度:
Ⅰ度:有大量阴道杆菌及上皮细胞,无杂菌、白细胞,视野干净,是正常分泌物。
Ⅱ度:阴道杆菌及上皮细胞中量,少量白细胞及杂菌,仍属于正常阴道分泌物。
Ⅲ度:少许阴道杆菌及鳞状上皮,较多杂菌及白细胞,提示有较轻的阴道炎症。
Ⅳ度:无阴道杆菌,只有少许上皮细胞,有大量白细胞及杂菌。提示有相对较重的阴道炎症,如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
6.妇科B超
(1)生殖器官先天性发育异常
如先天性无子宫,各类子宫畸形(双子宫、双阴道、双角子宫、残角子宫、纵隔子宫),处女膜发育异常(闭锁、积血)和异位肾(盆腔肾脏)。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腺肌症、卵巢巧克力囊肿)。
(3)子宫内膜腔病变
如不全流产、孕卵发育异常或稽留流产、葡萄胎、子宫内膜增殖、息肉、子宫体腺癌等。
(4)宫内避孕器
了解其位置、变形、嵌顿、穿孔、外游或带环受孕等。
(5)子宫颈病变
如宫颈肥大、纳氏囊肿、息肉。
(6)盆腔生殖器炎症
如子宫积脓、输卵管积水。
(7)术后检查
子宫切除术后所见。
(8)妇科非赘性肿物
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化囊肿、多囊卵巢、卵巢血肿、卵巢冠囊肿。
(9)妇科肿瘤
①良性如子宫肌瘤及各类卵巢囊肿。②恶性如子宫体腺癌、绒癌、卵巢原发或继发的癌瘤等。
常见疾病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是指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2.阴道癌
阴道癌是一种少见的阴道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3.外阴癌
外阴癌是外阴的恶性肿瘤,并不少见。
4.卵巢癌
卵巢癌是发生于卵巢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可出现下腹不适、腹痛、腹部包块、月经紊乱、压迫等症状。
5.宫颈癌
宫颈阴道部或宫颈管内的上皮细胞所发生的癌变。从组织角度以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为主。
6.子宫癌
多指子宫体癌,即子宫内膜癌。早期即可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症状。
7.葡萄胎
水疱状胎块,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使终末绒毛转成水疱,水疱间连结形状如葡萄串一样。
8.宫颈炎
宫颈炎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以慢性宫颈炎多见。
9.阴道炎
阴道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以白带的性状发生改变以及外阴疡痒灼痛为主要临床特点,性交痛也常见。
10.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如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
11.附件炎
是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但输卵管、卵巢炎常合并有宫旁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且在诊断时也不易区分。
12.绒毛膜癌
又称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主要发生于育年龄妇女,称“妊娠性绒癌”。
13.子宫脱垂
子宫的支持组织损伤、薄弱使子宫沿着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降到坐骨棘水平下,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14.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妇女,在30岁~50岁女性中发病率较高。
15.卵巢早衰
正常妇女卵巢功能45~50岁时才开始衰退,如果在40岁以前出现衰退迹象,医学上称之为卵巢功能早衰。
16.阴道痉挛
性交前或性交时发生阴道及盆底部包围阴道下1/3周围的肌肉,不自主地剧烈持续的痉挛性收缩。
17.子宫内膜炎
是子宫内膜的炎症。按照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两种。
18.子宫内膜异位症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
19.生殖器发育异常
包括阴道闭锁、双阴道、双宫颈、子宫纵隔、双子宫等等。
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起源发展
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又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妇人婴儿方》(公元前26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自称撰用《胎胪药录》,《隋志》记载有《张仲景疗妇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现存的只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他发明了麻醉药(麻沸散)、创伤药(神膏),并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
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较广。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系后人辑录而成,书中辨证以肝、脾、肾三脏立论,论述平正扼要,理法严谨,方药简效,更有独到见解,影响久远。萧赓六著《女科经纶》,成书于公元1684年,内容较丰富,间有己见。亟斋居士著《达生篇》1卷,成书于公元1715年,论胎前、临产、产后调护之法,难产救治之方,平易浅近,尽人能晓。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成书于公元1742年,此书由国家组织编写,内有《妇科心法要诀》,集清前的妇产科大成,理法严谨,体例规范,通俗广传,成为医者必读的参考书。沈尧封著《沈氏女科辑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全书计2卷,最为晚出,而颇多新说。其他著作,如陈士铎的《石室秘录》、徐大椿的《兰台轨范》、叶天士的《叶天士女科》、沈金鳌的《妇科玉尺》、吴道源的《女科切要》、陈莲舫的《妇科秘诀大全》等;专论胎产的有阎成斋的{胎产心法)、汪朴斋的《产科心法》、单养贤的《胎产全书》、张曜孙的《产孕集》等。民国时期对妇科贡献比较大的著作有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书于公元1918年。还有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成书于公元1933年,书中所倡肝肾学说,多是自识心得,切要发明,曾作教本而广泛流传。总之,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辑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医妇科学理论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六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各地先后编写了一批内部教材和妇科专著。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同时,出现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的《肾的研究》,其中有关于“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法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及“妊娠中毒症中医辨证分类及其治疗法则的探讨”;60年代,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1978年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的“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以及针灸纠正胎位、防治难产等,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途径。
诊断研究
妇科疾病学研究强调的四诊要点,在对全身症状了解的同时,着重阐述经、带、胎、产方面的诊察方法。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
望诊
根据妇科的特点,望诊时除观察患者的神志、形态、面色、唇色、舌质、舌苔外,应注意观察月经、带下和恶露的量、色、质的变化。望月经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气虚;经量过少,多属血虚、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经色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经色紫黯,多属瘀滞。经质稠粘,多届瘀、热;经质稀薄,多属虚、寒;夹紫黯血块者,多属血瘀。望带下带下量多,是属病态,或因湿热较重,或由脾虚、肾虚,临证必当详辨。带下色白,多属脾虚、肾虚;带下色黄,多属湿热或湿毒;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属血热或邪毒;带质清稀,多属脾虚、肾虚;带质稠粘,多属湿热蕴结。望恶露恶器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气虚;色鲜红或紫红,稠粘者,多属血热;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
闻诊
闻诊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个方面。耳听声音听患者的语音、呼吸、嗳气、叹息、痰喘、咳嗽等声音,可帮助判断病在何脏何腑,属虚属实。如语音低微者,多属中气不足;寡欢少语,时欲太息,多属肝气郁结;声高气粗,甚或语无伦次者,多属实证、热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者,多属胃气上逆、脾胃不和;喘咳气急者,多属饮停心下,或肺气失宣。鼻嗅气味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以辨阴阳、寒热。在妇科主要是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等气味。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血热或湿热蕴结;气味恶臭难闻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险症。
问诊
问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饮食、特殊的生活习惯等,同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妇科疾病的诊察中,要熟练掌握与妇女经、带、胎、产有关的问诊内容。年龄不同年龄的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表现在病理上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中也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青春期常因肾气未充,易导致月经疾患。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肝肾失养,常出现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诸病。老年妇女脾肾虚衰,易发生经断前后诸证、恶性肿瘤等。主诉主诉应该包括两个要素,即主要病症性质和发生时间。主诉在问诊时必须首先询问清楚,在具体书写时要求文字简练、精确。主诉为妇科的其他问诊内容提供了线索,在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价值。现病史包括发病原因或诱因,起病缓急,开始有哪些症状,治疗经过与效果,现在有何症状等。
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与按察胸腹、四肢两个部分。脉诊妇科疾病寒、热、虚、实的辨证,其脉诊与其他科相同。这里仅就经、带、胎、产的常见脉象阐述如下。月经常脉月经将至,或正值月经来潮期间,脉多滑利。月经病脉月经病脉主要有虚、实、寒、热四个方面。脉缓弱者,多属气虚;脉细而无力或细弱者,多属血虚;脉沉细者,多属肾气虚;脉细数者,多属肾阴虚,或虚热;脉沉细而迟或沉弱者,多属肾阳虚。脉弦者,多属气滞、肝郁;脉涩而有力或滑者,多属血瘀:滑而有力者,多属痰湿与血搏结。脉沉紧者,多属血寒;脉沉迟无力者,多属虚寒;脉沉紧或濡缓者,多属寒湿凝滞。脉滑数、洪数者,多属血热;脉细数者,多属虚热;脉弦数有力者,多属肝郁化热。带下脉带下量多本属病态,所以带下只有病脉。脉缓滑者,多属脾虚湿盛;脉沉弱者,多属肾气虚损;脉滑数或弦数者,多见湿热;脉沉紧或濡缓,多见寒湿。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妇女保健
妇女保健旨在贯彻“预防为主”的精神。由于妇女有经、孕、产、乳等特点,更需重视卫生保健的特点功达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减少妇科疾病发生,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
经期卫生
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胞宫经血下行,血室开放,抵抗力减弱,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若不注意摄养可导致妇科疾病,故应予重视经期卫生。
1.劳逸适度经期失血可导致气血损耗,机体易感疲劳,故不宜作超越本身体力的劳动或作剧烈运动,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精力。
2.寒温适宜经期胞宫气血空虚,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冒雨涉水或冷水淋洗、游泳等,以防止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及妇科杂病。
3.调摄饮食经期不宜过食辛辣香燥伤津食物,以免耗伤阴血或热迫血妄行,但也不宜过食生冷之品,以防导致寒滞血脉,经行不畅。
4.心情舒畅经期因经血下注,阴血不足,肝气易郁,情绪容易失控,或忧思烦怒,以致气血逆乱,导致月经失调等症,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维持气血正常运行,避免疾病发生。
5.严禁房事经期血室开放,故应严禁房事及盆浴、坐浴,防止病邪入侵。保持外阴和阴道清洁,勤换内衣内裤。
孕期保健
怀孕后,生理上起各种变化,以生殖系统变化最显著,应定期作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1.饮食调理怀孕早期出现纳少泛恶、乏力等现象,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是正常的妊娠反应,一般不需治疗。孕期饮食宜清淡,富于维生素、蛋白质,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有刺激食物。孕期更不能随便乱服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
2.劳逸结合怀孕后应避免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更不宜提拿重物或攀高涉险,保证足够的睡眠和养成有规律的生活。
3.饱暖避寒妊娠早期,孕期卫气较虚弱,易感冒,故衣着要暖,服装及鞋要宽畅,舒适柔软,勿紧胸束腰,阻碍气血运行,以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4.注意清洁孕期保持外阴及皮肤清洁,常洗澡,勤换内衣,并用温水清洗乳头,常用手指牵拉或用手掌按摩乳头,以防乳头内陷。
5.注意胎教妇人怀孕,其思想、视听、言行,均应端正坝胎儿可得到感化,古称胎教。胎教,首见于《大戴礼记》和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历来得到群众和医家的重视。《叶氏女科证治》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测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孕妇的生活、思想、言行,足以影响胎儿,已为现代医学所注意。因母亲之思想情操,七情变化都可影响胎儿,故在孕期应保持精神愉快,多听悦耳优美的乐曲,可能有利胎儿发育和性格训导。
6.严慎房事房事过频可损伤肾气,发生流产。特别是在妊娠头3个月不慎房事,易致流产。妊娠后3月不避房事,可引起早产或诱发产褥感染,故严慎房事十分重要。
7.产前检查妊娠3个月时应测基础血压和作盆腔检查,了解子宫大小与孕月的关系以及盆腔情况。妊娠5个月后应定期作产前检查,孕期如发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在近预产期时发现阴道少量流血、流水、腹部阵痛等先兆临产现象,应立即赴医院检查。
8.牢记“六字”产妇临产时不必恐怖紧张,医务人员应予关心照顾,向病人宣传“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的精神,避兔过早迸气,鼓励产妇进食和休息,必要时可进服参汤、桂圆汤等,以扶助正气,增加体力,加速产程进展。如出现难产或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也要镇静,迅速果断地作出处理。
产褥期保健
由于分娩耗血伤气,故产妇在产褥期气血虚弱,体力疲乏,产后调养护理尤为重要。
1.谨避风寒新产之后,营弱表虚,易见褥汗,稍受风寒即易感冒,故应保暖。在炎热夏天,居室尤应通风透气凉爽,防止中暑。
2.饮食护养产妇新产不久体力未复,脾运不健,不宜进食油腻之品,饮食应清淡可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可适当进食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
3.讲究卫生产褥期应保持皮肤及外阴清洁,清洗会阴,勤换内裤及卫生巾,严禁房事,保持乳房清洁,防止乳头破裂和乳腺炎,还要破除“月子里”不梳头、不刷牙的陋习。
4.产后锻炼一般顺产的产妇,在产后2~3天就可起床适当活动,产后2周即可逐渐开始产后保健运动,以增强体质和保持体型,但不宜过早进行下蹲或增高腹压的活动,以防子宫脱垂。
5.产后访视产后45天产妇应抱婴儿去医院作产后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6.计划生育措施医务人员要向产妇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落实计划生育措施,如男用避孕套、女方放置节育环等。
哺乳期保健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优于人工喂养,应提倡母乳哺养。
1.定时喂奶养成定时喂奶的习惯,根据月龄增长逐月增加食量,或添加辅助饮料,进食量要适中,防止消化不良。乳母应适当增加营养和保证休息。
2.清洁乳头注意乳房卫生,常用温水洗奶头,哺乳前后都要清洁乳头,不能让婴儿含奶头入睡。喂奶时双侧乳房轮换吸空,发现乳头破裂应立即治疗,防止乳腺炎发生。
3.辅助食品婴儿奶量大者,可逐渐增加辅助食品,如米汤、奶糕和蛋汤等。一般在婴儿10个月左右即可断奶。
4.慎用药物有些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如青霉素、镇静剂等,直接影响婴儿,甚至使婴儿致敏,发生过敏反应,故应慎重用药。凡堕胎之中药也应慎用
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长身体、长知识时期,随着月经初潮,防治重点是月经病。
1.月经生理的宣教少女进入14岁左右,天癸成熟,月经初潮,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少女青年对月经来潮感到羞涩、恐惧,甚至厌恶月经,导致月经病的发生,故宣教月经生理是十分重要的。
2.性知识的宣教月经来潮,说明已具有生育能力,青春期少女对女性的性生理缺乏了解,又有一种好奇心,出现性紊乱现象,故对少女要进行性知识的宣教,促使她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性知识的了解。
3.饮食多样化青春期是长身体时期,体内需要各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故应增加饮食的种类,包括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锌、钙等),促进卵巢及体内各脏器的需要,促进天癸发育,促进冲任气血旺盛,保证月经正常来潮,切忌偏食和不恰当的减肥节食,导致月经失调、厌食等症。
更年期保健
更年期是妇女天癸渐衰,阴阳失去平衡,卵巢及性腺功能衰弱时期,也是肿瘤好发时期。
1.劳逸适当此期妇女肾气渐衰,易疲乏,故应劳逸结合,不宜过度操劳,预防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的月经失调和肿瘤的发生。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
2.情志舒畅更年期虽是肿瘤好发时期,但不可思想负担过重,要防止精神过度紧张,避免不良刺激,做到清心寡欲,心情舒畅,才能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
3.妇科普查更年期易患肿瘤,应定期组织妇科普查,排除妇科肿瘤或早期发现肿瘤,特别对某些不明原因的症状更不可忽视,须进一步检查。
4.适当治疗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为妇女从生殖功能旺盛的状态,向老年衰萎过渡的时期,这时期可始于40岁,而历时10余年至20年。在更年期卵巢功能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偏低,已有缺钙倾向,故应开始补充适量的雌激素和钙片,防止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中药方面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和补肾健身壮骨类药物。
女性解剖命名
中医关于解剖一词,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灵枢·经水》篇:“若失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医有关生殖器解剖的认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像西医研究深刻,但从历代文献关于妇女生殖器解剖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在封建制度下,能获得有关妇女生殖器官解剖资料是非常可贵的。学习这些器官的中医名称、位置、形态和功能,对理解中医妇科学的生理和病理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阴户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的解剖术语。阴户一词最早见于《校注妇人良方》。阴户又名四边。根据《校注妇人良方》记载,阴户相当于阴道口四周的组织,如阴蒂、阴道前庭、阴唇系带及大小阴唇的部位。
后世历代医学家也较广泛的使用阴户这一名称。如《医学入门》等书籍中有“阴户肿痛不闭者”,就是描写前庭大腺急性炎症时的症状。
四边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词在有些中医文献上有四边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有:“玉门、四边皆散,子户未安”。说明了四边指阴道口外前后左右四边,即前至阴蒂,后至大小阴唇系带,左右应指大小阴唇,由此四边与阴户的解剖范围一致,可认为四边是阴户的别名。玉门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词。又名龙门、胞门。根据《脉经》等书记载:“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关于龙门的位置,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龙门“在玉泉(即尿道口)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提示玉门、龙门、胞门的部位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的处女膜组织,只是外形改变而已。玉门为未婚妇女,处女膜尚完整;龙门为已婚未产妇女,处女膜已破裂;胞门则为已经生育过的妇女,由于分娩时胎头、胎体经过该处,撕破和压迫处女膜,检查时只能见到处女膜边缘的痕迹。但是,也有称已婚、已产妇女为玉门的,如《妇人大全良方》有“产后阴脱,玉门不闭”等记载,因此在某些书籍中玉门并非未嫁女的专用名词。而是已婚、已产者也可称玉门。
关于阴户、玉门的功能,由《妇人大全良方》的记载“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精子”。说明阴户、玉门是性交场所,也是胎儿、月经、带下、恶露排出的通道和关口。 阴道 是女性内生殖器官名词。阴道一词首见于《请病源候论》。该书记载“五脏六腑津气流行阴道”、“产后阴道肿痛候”,中医阴道的解剖位置与西医的阴道是一致的。阴道的主要功能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也是性交的场所。由于中医文献关于解剖名词尚未规范统一,有的书籍将“阴户”、“子肠”也作为阴道,这需要根据书中叙
述具体内容来理解,如“产后阴脱,玉门不闭”、“子肠下出”等,前句阴脱是指阴道膨出,后句的子肠下出可能指阴道后坒膨出,也可能指子宫下脱。
子门 又名子户,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之一。子门首见于《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的记载,说明子门相当于西医的子宫颈口的部位。子门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 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等,属女性内生殖器的重要器官之一。女子胞一词首先于《内经》,在《素问·五脏别论》里称“女子胞”,在《灵枢·五色》里称为“子处”。在《神农本草经》里称“子宫”、“子脏”。在紫石英的主治中记载了“女子风寒在子宫”。子宫一词为历代医学家所接受,在历代著作中多有记载。胞宫一词,始见于《女科百问》:“热人胞宫,寒热如疟”。以后各妇产科专著里也多有记载。
胞宫的位置在《类经附翼》说:子宫“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此解剖位置的描述与西医子宫解剖相同。
关于胞宫的形态,在《格致余论》、《景岳全书》中记载:“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体,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因此中医学的子宫包括子宫实体和两侧附件(输卵管、卵巢)。说明中医学子宫(胞宫)的解剖范围与西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不完全相同。另外从脏腑、经络关系来看,《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奇病论})又述:“胞络者系于肾”。因此胞宫有经脉直接与脏腑相连,中医的胞宫与西医的“子宫”在解剖位置上有相同之处,但中医的胞官还包括两侧附件,并参与脏腑、经络的气血交流和调节。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了胞宫的功能是“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类经})又说:“女子之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孕者为奇”。可见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此外,《内经》称女子胞为奇恒之府,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一般的脏,是藏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而胞官却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行使着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等功能,充分表现了胞宫的特殊功能。中医和西医在解剖名上有一定的联系,现列表供参考。
中医妇科疑难病学
中医妇科疑难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妇科疑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辨证治疗及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疑难病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病因病机不清不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证型难分难辨,多经辗转治疗而效果不佳的妇科难治病种。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异常症、盆腔炎、外阴瘙痒、外阴白色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女性性功能障碍、不孕症、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剧吐、胎位异常、异位妊娠、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羊水过多、产后尿潴留、产后宫缩无力、产后宫缩痛、产后缺乳、更年期综合症、闭经溢乳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瘀血综合症、乳腺增生症、乳房纤维腺瘤、乳房发育不良、巨乳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及卵巢肿瘤、葡萄胎、畸胎瘤等。进行治疗
能量疗法治妇科疾病
病因
能量不足,经络闭塞,气血瘀滞,免疫力低,滋生细菌,是妇科的发病原因能量疗法
用明火炒菜做饭,比如用液化气炒菜时或者用柴火烧火做饭时,火能照在肚子上,不知不觉吸收到能量,就不会有妇科病。不爱做饭,天天在外吃饭,容易患上妇科病,爱干净用电磁炉做饭也容易患上妇科病。
住能量房,也不会患上妇科病
-
(1)长寿的方法有哪些?
-
(2)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
(3)地球上真的有神仙吗?
-
(4)全球能量变化规律。
-
(5)中国每小时能量预报
-
(6)住水泥钢铁玻璃房,易生病
-
(7)能量房能治病长寿赚钱多多
-
(8)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
(9)能量房能根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
-
(10)什么是能量?能量的作用?
-
(11)能量时刻表的重大作用。
-
(12)能量房的原理和作用
-
(13)为什么自古就有江南出美女之说?
-
(14)能量房能加速伤口愈合,帮助断指再植成功
-
(15)皇帝为什么容易短命?
-
(16)为什么越穷生育率越高?越富越不宜怀孕?
-
(17)为什么夏季游泳容易淹死?
-
(18)中国5000年前可能已经有战斗飞机。
-
(19)蒙古包帮助蒙古族统一欧亚大陆
-
(20)东北火炕帮助满族建立大清朝
-
(21)新冠肺炎防治八大误区
-
(22)能量房能治重症肺炎
-
(23)能量发电机的未来展望
-
(24)能量空调和老式空调效果对比
-
(25)人类有可能来自外星球。
-
(26)能量水能起死回生,让人年轻。
-
(27)为什么瞎子算命的多?
能量理论知识论文集
鼓励原创 打击盗版 原著作者:能量医院,能量医院共建电话:1833812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