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所有疾病的共同特征

病字怎么写的?就是天干中最厉害的丙火加个病字旁。肺炎的炎字怎么写的?两个火。不同的疾病只是发热的部位不同。都是内部或者外部发炎发热造成的,外部皮肤可见的有红肿热痛,内部看不见的有肺炎,肝炎,胰腺炎,胃肠炎,肾炎,心肌炎,脑膜炎,脉管炎等等。

5000年前中医就有滋阴清热派,补阴派,清热泻火派,《六味地黄丸》现在还能治疗很多慢性疾病。

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所有疾病发热原因是能量不足。能量严重不足危及生命时,大脑会强行关闭所有能力,增加燃烧量,病人会心跳加速,高烧休克昏迷。能量轻度不足就会低烧内烧慢性病亚健康。

举例说明:

比如常见的肺炎,人体能量不足时,容易受到外来细菌病毒的侵袭,肺泡受到外来细菌病毒攻击后,就会扩张毛细血管,增加燃烧获取更多能量,来完成细菌的杀灭,完成细胞组织修复再生,肺部燃烧加快温度上升,形成肺炎。能量大部分被肺使用了,重要的大脑能量供应不足,脑膜毛细血管也开始扩张,增加燃烧增加能量获取,血压会下降,心率会加速,四肢动脉血管紧缩,尽量把能量让给肺和大脑使用,病人会觉得全身无力,头部发烧,甚至昏迷不醒。能量不足还会影响到其他内脏,比如胃肠不消化,不吸收,病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高烧昏迷头部降温

发热的常规知识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

产热增加或者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一般口腔温度超过37.3℃则定为发热。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以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上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略微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于青壮年低。

发热病人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热型对造成发热的病因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如间歇热一般见于疟疾。

对于低热的患者,不应立即使用降温药,以免掩盖病情的发展趋势。对于临床医生也不好绘制体温曲线图。

对于发热持续不缓解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原因,以免耽误疾病的治疗。发热会导致体内丧失过多的水分,应注意适当地补充水以及电解质。

伴随症状

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

好发疾病

各种病原体感染、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心肌梗死

治疗周期

视原因而定,一般去除病因后体温即可恢复正常

常用药物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

是否严重

普通的感染发热一般不严重,发热的严重性视病因和发热的度数而定。

重要提醒

高热或超高热应该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否则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严重损害,出现抽搐、昏迷、休克、急性肾衰竭等威胁生命的状态。无论任何时候的持续发热不缓解,都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病因

发热可见于多种系统的疾病,一般感染造成的发热最常见。

疾病因素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引起的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

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皮梗死等,通常为吸收热。

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恶性肿瘤,种恶性肿瘤均可能出现发热。

相关疾病

各种病原体感染、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心肌梗死

非疾病因素

季节因素

夏季性低热仅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生理性因素

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症状

发热是临床上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各类疾病。伴随症状有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等。

症状分类

稽留热

是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者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以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

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等。

典型症状

患者在体温上升期表现为疲乏、不适感、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等症状。在高热持续期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可有出汗。体温下降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伴随症状

寒战

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结膜充血

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

单纯疱疹

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等。

淋巴结肿大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结核、丝虫病、白血病等。

肝脾肿大

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氏杆菌病等。

并发症

肾衰竭

高热或者超高热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肾脏严重的损害,从而导致肾衰竭,出现少尿、无尿、水、电解质潴留的情况。

水、电解质紊乱

发热导致机体内水分过多的丧失,造成水、电解质失衡。

治疗

发热的降温治疗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明确病因后对因治疗。

家庭处理

休息,多喝水,冰袋冷敷,轻微感染发热可以自行痊愈,发热的患者会使机体内的水分快速流失,所以发热的患者应该大量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进行吸氧、监护、输液及对症和病因治疗。

对因治疗

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

药物治疗是抗感染的基础,根据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同,可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以及止痛退烧药等进行治疗。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可根据感染的位置和并发症情况,予以脓液引流或者切除坏死组织。

恶性肿瘤

主要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

结缔组织疾病

对于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药物治疗是首选方案。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等。

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目前主要治疗方案有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手术切除术以及放射性碘等。

饮食

发热期间的患者提倡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水分。

饮食调理

发热患者机体内会过快丧失过多的水分,应该大量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

发热期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的流食或者半流食,如米粥、汤类等。

护理

发热患者居住环境应该清洁安静,室内温度一般在18~20℃,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应该间隔一段时间测一次体温,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测量呼吸,脉搏,心率。

鼓励原创 打击盗版 原著作者:能量医院,能量医院共建电话:18338128007

版权所有:能量医院。 电话:18338128007(同微信) QQ:2144321261 电子信箱:ufo0523@163.com 网址:www.ufo.vin

备案/许可证编号:豫ICP备2022013480号-1